去年八月因為一段「愛哭愛跟路」的歷程跟著我的好友辛巴去了蘭嶼一趟,那是我這輩子到目前為止最「嘔心瀝血」的一段旅程。今年辛巴又計劃了一趟蘭嶼之旅問了我要不要再去一次,幾經考慮之後還是婉拒了,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去年那次的旅程留下了太美好的回憶了,好到覺得以後再也無法複製那樣的美景,再度拜訪可能只會讓美好的風景變得不再那麼美好,所以這輩子或許再也不會再度拜訪蘭嶼,這樣子去年的記憶就會是最美好的!
這幾天因為小七要進駐蘭嶼而引起了廣大的討論,各方意見交錯,好不熱鬧。至於我自己,當然是希望那個蘭嶼就一直是去年我記得的那個樣子:乾淨、自然、原始、沒有污染、讓我看了有想哭的衝動的美景。但是面對時代的演變,資本主義的進駐,還有所謂觀光產業的發達,蘭嶼是否還會一直是蘭嶼,誰都沒有把握。
以下是我個人非常主觀的看法:
1. 小七進駐蘭嶼到底是給誰「方便」?
這裡所謂的「方便」真的是需要好好的定義,是給了當地人方便,還是大部分符合了外來觀光客對於便利超商的想像?想想看一個在那個島嶼上生活了好幾千年的民族是否真的需要一個二十四小時營業超商,如果這樣真的方便,那麼島上那個之前被颱風整個摧毀位於開元港旁邊的加油站只營業到下午六點是不是就真的太不方便了?就算是在台灣本島我們就真的需要每幾步就一間二十四小時營業卻又耗費大量能源的便利超商嗎?
2. 難道蘭嶼人就不應該享受跟台灣一樣的便利性,註定要當二等公民嗎?
蘭嶼之所以是蘭嶼就正因為與世隔絕,與臺灣保有了一定的距離才保有了獨特的文化特質;臺灣不也是因為有個臺灣海峽的隔離才造就了現在跟對岸中國截然不同的面貌嗎?許多主流的價值觀往往都是要把不一樣的東西變得跟他們一樣,國家體制對待弱勢族群往往也是採取類似的手法。蘭嶼變得跟臺灣一樣真的就好嗎?複製了大量的本島產物到那個地方到底可以給蘭嶼怎樣的幫助?
3. 只不過是一間普通的超商,有那麼嚴重嗎?
嚴不嚴重真的要試過才知道,但是如果真的產生嚴重的後果能夠無瑕疵的回復到原本的樣貌嗎?真的可以船過水無痕的重新來過嗎?面對漢人文化的強勢,原住民真的很脆弱;想想看有多少原住民已經不會講自己的母語,或者問問臺灣的漢人,還有多少人是以閩南語或者客家語當作自己的第一語言?
4. 就讓蘭嶼人自己決定不是就好了嗎?
這句話看似政治正確而且非常的公平,但仔細推敲才發現到處都是漏洞。蘭嶼人到底自己決定過什麼事情?那個核廢料儲存場是蘭嶼人自己決定要蓋的嗎?這幾年搞得天怒人怨的蘭嶼河川整治工程也是蘭嶼人決定的嗎?
我想這輩子應該再也不會去蘭嶼了,就讓它一直保有我曾經看過的那個樣貌吧!畢竟在台灣很多地方只要經過漢人的「摧毀」就必然是災難,例如墾丁、清境農場,以及各式各樣只為了滿足人類欲望卻不斷打擾別人的行為(例如看螢火蟲以及淪為漢人觀光獵奇的原住民豐年祭)。
這是個複雜的議題,牽扯了非常多層面的考量,經過我同學雞哥麵的同意,把他在臉書上寫的東西轉到這裡,給大家幾個比較可行的考量面向。
「(1) 保有蘭嶼獨特的文化,並避免企業進入剝削脆弱的原民經濟,是不是共識?
(2) 喜歡蘭嶼的自然風光當然不表示達悟人要繼續過傳統生活給觀光客獵奇。但我認為這牽涉到價值觀的問題。你有非常強烈的民族自尊與意識,但是整個島又放任它變得墾丁化,充滿了移植進去的與島嶼文化不相容的商業行為,是為什麼呢?還是說島嶼文化只要留在野銀的老人就好?
(3) 蘭嶼除了自給自足的農漁業,還需要觀光業。那觀光客又為什麼需要去蘭嶼看與本島一樣的東西呢?
我認為這是蘭嶼的年青人面對漢人強勢文化的入侵,以及來自漢人對達悟特色消失的關切應該深思的。澎湃的民族情緒非常容易站穩政治正確並吸引媒體鄉民的目光,但是把任何事情切割成我們與天龍人,我可不認為對蘭嶼來說是好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