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布魯斯的最愛三:第二號敘事曲 Op. 38

Ballade No. 2 in F大調, op. 38 1840年出版,獻給 Robert Schumann

蕭邦總共寫了四首敘事曲,全都是嚴謹且曲式龐大的曲子。其中第一號跟第三號名氣最大,可是我個人卻偏愛這首F大調第二號敘事曲,原因無它,只因為第二號「最可愛」(我喜歡可愛的人事地物咩)。

顧名思義,「敘事曲」就是用來描述事情的曲子,也因此關於蕭邦這四首作品流傳著許多相關的描述;最主流說法就是與波蘭詩人 AdamMickiewicz 的作品息息相關。會有這種說法不外乎是蕭邦在與友人的談話過程當中多次提及他的作品與 Mickiewicz 之間的關連。但是這四首曲子的標題卻絲毫與詩無關,因此這種說法儘供參考,可以當作欣賞之餘的想像空間。

曲子一開始以「小行板」(andantino)的速度進行,步調平緩的演奏出優美的旋律,並且持續了四十五個小節。我個人認為這是蕭邦所有作品當中最沒有壓力的片段,旋律美的像是小天使的吟唱,可愛到了極點。

接著突如其來的加入了一段相當「突兀」的片段,左手八度低音快速掠過,右手卻又以十六分音符的高音毫不遜色的呼應,彷彿石破天驚的在天空出現連續的閃電及陣雨,令人閃躲不及。老實說,不知情的人聽到這段若不小心還真的會被嚇一大跳。根據 Schumann 的說法,他不記得蕭邦自己演奏的時候有出現過這個片段,所以應該是後來才加上去的。

恢復寧靜後,恬美的第一主題再度出現,溫暖依舊,只是隱約浮現著不安的氣氛,幸福的感覺已經被沖淡許多,而且感受到後面緊接而來更大的悸動與風暴。果然,經過一段時間的沈澱,暴風雨再度來襲,而且這次並沒有停止的跡象。

轉為「激動」(agitato)的表現後,整個曲子被擠上了頂點,而且欲罷不能。右手忽高忽低的主奏讓人分不清到底誰才是主角,眾多的臨時升降記號想必讓演奏者眼花撩亂。在一陣秋風掃落葉之後終究歸於寧靜,而且直接從高點往下直墜落,沒有盡頭,直到無底的深淵。彷彿營造出一種世界末日、橫屍遍野的跡象,有點慘不忍睹,只能靠著結尾八個小節來收拾殘局。

雖然是F大調,但在曲子中途就已經偷偷地被轉成A小調了,而且也以這個這個調性結尾,所以才令人覺得突兀。

我喜歡蕭邦這種忽冷忽熱的表現手法,令人無法捉摸,總在絕望之際又突然展現旺盛的企圖心及生命力。冷漠與熱情的交替,往往令人覺得驚奇。這才是蕭邦啊!

演奏敘事曲的人太多太多了,鄭重推薦 Zimerman 的錄音,他的表現手法幾乎是我聽過的版本中張力最足夠的,尤其中段表現風雨掠過的部份可以明顯的感受到與其他演奏家不同之處。右手高音下滑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整
個「墜落」的過程,雖然清楚,卻又不會覺得有中斷的感覺。另外 Rubinstein 的版本則是浪漫的可以,有點隨性,卻又不隨便。喜歡狂野激情手法的千萬不能錯過 Pollini 的版本,快狠準一向都是Pollini的特色。Ashkenazy 表現的中規中矩,喜歡平實的人可以聽聽看。Arrau 則是以一貫「細緻」的心態來處理蕭邦的每首曲子,慢工出細活之下的敘事曲顯得相當的乖巧,後段的激情又令人覺得調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布魯斯碎碎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