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6年的澳網開打了,對於過去五年內去了墨爾本四次到現場看球賽的阿左來說,今年選擇了在家裡好好觀賞電視轉播。雖然少了現場的臨場感,但少掉了被南半球炙熱的太陽燒烤同時可以減低罹患皮膚癌的機會還是覺得滿不錯的。美中不足的是,比賽時間不是一大早就是下午,通通都在上班的時段。有時候可以在上班時間偷偷上網路電視喵一下,但絕大部份的時間還是只能回家之後看電視的重播。
到底澳洲網球公開賽代表著什麼意義呢?
首先,這是整個年度的第一個大滿貫賽事,代表著新的球技的第一個高潮。大部分的選手在前一年的十一月底大概結束了舊的球季,然後十二月可以稍微休息渡個假。但是時間很短,因為新的球季大概在一月初就又來臨了。由於澳網都是在一月的第三跟第四個星期舉行,因此所有的選手也只能利用一月的前兩個星期的比賽當作澳網的熱身賽。對職業選手來說,兩個星期的熱身確實是短了點,尤其大部分的選手都來自北半球,一月的時候都還是冰天雪地,然後就要馬上飛到南半球接受墨爾本炎熱夏天的考驗,對選手來說更是一大挑戰。與法網還有美網都各自有將近兩個月的熱身期比較起來,要馬上適應澳網的比賽的確難度高了許多,不過這也是身為職業選手必須要去面對及克服的難題,畢竟大家都是這樣,要取得好成績就是要在最短的時間適應比賽的氣候跟節奏。不過還是得提醒大家,澳網是四大公開賽當中天氣最炎熱的。墨爾本夏天的溫度有時候可以高達攝氏四十度以上,在這種高溫且乾燥的環境下比賽,選手的耐力跟體力可是要異於常人啊!所幸這些年來澳網當局已經設立了「溫度條款」,在一場比賽之前若氣溫已經達到三十五度,裁判可以宣佈中央球場的屋頂立即關閉或者將比賽順延。2002年女子單打決賽中,就曾因為氣溫過高,使得比賽中斷了大約十分鐘。
另外從本世紀開始,澳網主辦單位將自己的比賽定位為「亞洲/大洋洲的滿貫賽事」(The Grand Slam of Asia/Pacific),這樣的稱呼代表著澳洲對於亞洲政策的轉變。早期澳洲的移民大部分來自英國跟歐洲國家,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又與美國的關係更加接近,因此整個澳洲還是認為自己是西方國家,盡管他們跟最近的西方國家(美國)需要搭飛機十四個小時才能抵達,而到澳洲的上方印尼只需要兩個小時的時間。但由於七零年代白澳政策正式劃下句點,來自亞洲的移民大量湧入澳洲本土(以越南人居多),使得澳洲開始反省自己的位置跟扮演的角色。這次澳網的官方網站除了傳統的英文網頁外,還有簡體中文(真的的)、韓文跟日文網頁,可以看出主辦單位對於亞洲市場的重視以及本身位居亞洲/大洋樞紐的重要地位。畢竟真的發生事情的時候第一個到達現場幫忙的應該還是住在隔壁的鄰居,而不是十萬八千里外的親戚吧!
另外對於台灣的網球球迷來說,澳網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大滿貫賽事,而且澳洲當地的物價水準相對於歐美來說還算比較便宜,花起錢來比較不覺得心痛。大概花個台幣七八百塊就可以進到中央球場Rod Laver Arena看球王Federer的比賽,同時也可以到所有的外圍球場看其它選手出賽,這樣的價格可以說是便宜又大碗,看盡全世界最頂尖的選手在這裡出賽。同樣的場景你可能得飛個一天到地球另外一邊的紐約或者貴鬆鬆的倫敦跟巴黎(聽著完全陌生的語言),忍受七八個小時甚至半天的時差,還得花大概比澳網雙倍的價格才能享受到。
一月的墨爾本充滿了溫暖的陽光及藍色的天空,當然還有大量的球迷湧入比賽場地,享受這一年一度的運動盛事。厭倦北台灣冬天溼冷天氣的球迷們,就趕快到南半球的墨爾本集合吧!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