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年來台灣吹起一股學習英語的全民運動,規模之龐大猶如民初的五四運動。知名的語言教育專家將自己小孩從出生就「沈浸」在全英語的學習環境當中,有錢的家長也會盡量讓小孩子上補習班或者請私人家教開始教導小孩子英語,經濟較弱勢的父母則是充滿了焦慮的想像著自己小孩子無法從小接觸英語馬上就輸在起跑點上,以後沒有競爭力無法與國際接軌。說穿了,在台灣學習英語來增加競爭力並與國際接軌也只不過是將來在就業市場上具備優勢,然後可以多賺點錢。英語學習變成了功利導向,失去了原本語言被賦予的最重要功能:溝通!

關於英語能力可以增加競爭力與國際接軌的迷思我們可以好好探討一下其中邏輯的矛盾處。

首先,講英語跟這個國家有沒有競爭能力並沒有直接的邏輯關連。不講別的,我們最接近的鄰居菲律賓的官方語言就是英語,印度也是,還有貝理斯、奈及利亞、馬拉威、千里達托貝哥、迦納、巴哈馬、柯麥隆、甘比亞、坦薩尼亞等國家的官方語言都是英語。大概很多國家聽都沒聽過,更不用說這些國家在國際社會上擁有多大的競爭力。再看看另外一個鄰國日本。我們總覺得日本人英語很爛,而且濃厚的日式腔調讓他們講的英語更難理解,但這有損日本的競爭力嗎?

再來,談到與國際接軌的議題,這個更荒謬了。台灣從光復以來,所創造出來的經濟奇蹟有九成以上的比例都是仰賴對外的出口貿易;也就是說我們早就跟國際接軌了,因為不對外做貿易,在台灣這個幾乎沒有任何天然資源的島上早就餓死了。在台灣經濟起飛最蓬勃快速的六零跟七零年代,台灣學習英語的風氣並不如現在這般的盛行,我們卻依舊可以創造兩位數的經濟成長率。大量的產品以MIT的名義外銷到世界各地,幾乎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看得到台灣製造的產品,這如果不是與國際接軌,那是什麼?

我個人甚至認為台灣這股偏執的英語的學習熱潮反正會讓台灣走向邊緣孤寂的道路,因為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的人是不講英語的。根據統計,全世界六十億的人口當中,以英語為母語的只有大約五億,連十分之一都不到。盡管這些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或許仗著經濟文化的優勢對整個世界有較多的影響力,但這並不直接等於只要會英語了就萬事OK了。

今年四月去了趟德國出差,發現在德國電視上所有的節目通通都是德語發音,哪怕你是最強勢的美國好萊塢電影,來了德國通通德語伺候。於是MIB裡面的外星怪物、阿諾、還有皮卡丘都講了一口流利的德文,你聽不懂那是你家的事情。在法國更誇張,連阿姆的Rap都會變成了法語版本才得以撥出。身在台灣的我們可能覺得難以置信,不過就是個語言而已會有那麼大的影響嗎?答案是:會!長期在荷蘭工作的布萊恩也提供了自己長期的觀察,盡管荷蘭人的英語能力被認為是所有非英語系國家當中最強的,但是荷蘭人對自己的語言跟文化可是驕傲的很,只要現場有兩個人會講荷蘭文,他們就自己當場嘰哩呱啦的講了起來,其他人聽不懂,那就是你的問題。

英語會成為世界流通的共通語言當然有很複雜的政治、經濟還有歷史文化因素,但是獨厚英語並無法增加我們與世界接軌的能力,反而是讓台灣漸漸地與其他非英語系的國家脫軌,因為這個世界上並不是只有那幾個英語系國家,除非你抱定了只跟這幾個英語系國家打交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布魯斯碎碎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